金陵折扇折扇携带方便,既可扇风,又可遮阳,如在扇面绘画题诗,还是一件艺术品扇子,从羽,说明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的。晋代陆机写过一篇《羽扇赋》,说楚国大夫宋玉、唐勒“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”,可见战国时已有羽扇了。苏轼在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一词中也有“羽扇纶巾”之句,描绘周郎头戴纶巾、手持羽扇的勃勃英姿。而折叠扇,通称折扇,又称聚头扇,出现则较晚,大约在北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。苏轼说:“高丽白松扇,展之广尺余,合之只两指许。”到了明朝,初由内府定制,皇帝将折扇赐给群臣。
正统年间南京民间已开始仿制,至成化年间已颇精制。周晖《金陵琐事》说:“东江顾公清云:南京摺扇名天下。成化年间李昭竹骨、王孟仁画面,称为二觉。诗以志感:李郎竹骨王郎画十年前盛有名,今日因君睹遗瞾,却思骑马凤台行。”清代南京制折扇,集中于通济门外和东北郊石埠桥两处。栖霞石埠桥是横跨九乡河上的三瓮青石大桥,桥下为百十户人家的小集,但制扇历史悠久。
南京折扇分竹、木两种,普通的以竹为扇骨,高档的有“檀香、桃丝、乌木为扇骨”。制骨有水磨或模雕两品。模雕者能在两大骨面上,雕苏东坡赤壁赋全文,诚为绝技。水磨之骨,滑润如玉,光可照。表素洁之纸折叠之,谓之苏面,向来行销极广。尤以仰氏所制之扇最为著称,呼之为“人仰氏扇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